“三全”育人奏强音,精准扶贫爱心行
——上海商学院精准扶贫案例
一、项目概况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精准扶贫的要求,上海商学院将精准扶贫理念、“三全”育人理念与学生资助工作相结合,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帮困育人跟踪研究实践项目》,该实践项目通过暑期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走访活动,在坚持精准扶贫的同时,积极发挥“三全”育人理念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作用。
我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帮困育人跟踪研究项目方案》已开展了3年,3年来通过实地了解学生家乡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收入状况及家庭氛围等因素,不断完善我校资助评定程序,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
2017年的暑期走访活动由学生处牵头,自7月5日启动以来,各学院教师、辅导员、学生处、财务处、后勤保障处等部门积极响应,抽调人员,组建四支走访工作小组,分别于7月5日——8月11日,远赴山西、甘肃、贵州、四川等地区的40个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
二、实施过程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各走访工作小组走进学生家庭,与家长沟通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介绍国家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以及学校发展情况,听取家长对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意见与建议。走访小组还带去了学校领导的关心和祝福,送上了慰问金。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自立自强,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受访的学生和家长对老师们身体力行、长途跋涉来到家里而感到惊喜和感动,对老师介绍的学校各项资助政策措施和给予的全方位的关心帮助表示感谢。
学生处、酒店管理学院和外语学院组成的走访工作小组,走访区域为四川省,共走访学生10人。在叙永县的李茂生家里,与该生父母的交谈中,了解到,该生父母都是纯朴的农民,家里姐妹4个,只有2亩多的田地,父母皆为文盲,目前母亲在家靠务农持家,父亲在镇上做搬运工,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家里四个孩子都在读书,花费很大,家里的房子已经成了危房,家庭经济非常困难。李茂生大学期间基本都靠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来维持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在场的学生处的老师,立马帮李茂生落实了校内外勤工助学以及其他生活补贴,切实帮学生减轻了生活负担,并后续将联系学生的相关院系和老师,对该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帮扶。
由财务处、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和艺术学院组成的走访工作小组对山西近六个地区进行了调研走访,共走访学生8名,在走访过程中,老师们了解到三名同学家中经济状况非常不好,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均通过贷款解决,同时也利用课余时间兼职赚取生活费用以减轻父母负担。但是未来几年大学的相关费用仍是这些家庭的所担心的主要问题,工作组的老师将学校的资助政策进行了宣传和讲解,并告诉家长要对国家、政府和学校充满信心,绝不会让学生因为读不起书而失学。
由学生处、后勤保障处、酒店管理学院和财金学院组成的贵州走访团队,奔赴贵州省的9个地区开展调研走访,共走访学生11人。
甘肃走访工作小组由学生处、东方财富传媒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组成,共调研走访四个地区,共计走访11人,该走访小组主要走访了将要面临就业的大四学生,通过走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学生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对困难学生开展就业支持和帮助。
2017年7月22日下午,我校学生处许瑛瑛处长、陈凌申老师,财务处胡伟英处长、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宋晓光等有关负责人一行四人对财金学院松江的学生做了实地走访。8月22日,教务处熊平安处长,学生处许瑛瑛处长,陈凌申老师,商务经济学院林丽娜书记,周雪琪老师一行五人对商务经济学院崇明的学生进行了实地的走访
三、精准帮扶案例
通过走访活动,工作组的老师们充分了解了学生家乡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家庭成员收入状况、健康状况、家庭氛围等因素,同时对学生在校的学业情况、实际生活、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对于学生的问题,工作组的老师们进行了一对一的解答和帮扶,对于不能解答的问题,工作小组的成员与任课教师、心理咨询中心、就业办的老师以及其他职能部门进行对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关注、跟踪,将问题一一击破,以期能够建立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帮扶育人方案,以下是节选的精准帮扶的案例:
案例1:定向走访经济困难学生。李茂生,女,2015级文法学院学生,家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的一个很偏僻的农村。该生家庭主要以务农为生,没有种植经济作物,父亲农闲时到镇上工地打零工,家庭收入微薄。由于父母都是文盲,而且父亲做为入赘到母亲家的上门女婿,在村里面没有地位,连最近基本的农田都比别的家庭少,家中一共四个女孩,分别读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由于家庭负担较大,还有一个妹妹是寄养在亲戚家里,家庭经济非常的困难。我们向小李同学的家人介绍了一年来她在学校的表现,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小麦的父亲很感激学校和社会对孩子的资助,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希望她能够好好学习,来报答帮助过他们的人。
定向及时走访为小李制定了精细化帮扶计划提供了依据,一方面,经济上给小麦强有力的支持,为其办理了特别困难的国家助学金,并且提供了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并帮助该生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和相应的学费减免,解决了小麦一年的生活费和学费问题。这些做法使小李明确了自身责任,更愿意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另一方面,从思想上鼓励小李,激励他积极进取。目前小李同学在没有了经济方面后顾之忧的同时还在在班级和学院里还担任了学生干部以及新生学长。
案例2:定向走访学业困难学生。胡帅琦,男,2015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家在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甲秀楼。该生父母早年离异,由母亲一个人扶养两个孩子读书,而孩子的父亲不怎么尽到当一个父亲的责任,全由孩子的母亲扶养长大。母亲为了抚养两个孩子,一直在外努力工作,加之文化水平不高,收入水平很低,对孩子们的学习也不知道怎么去重视。特别是胡帅琦到了大学之后,由于数学基础较差,因此跟数学相关科目都很差,加之父亲的不管不顾,学生本身有较大的情绪,因此,多门课程都很差,目前该生绩点只有9.8,可以说连毕业都会很困难。
我们根据胡帅琦的实际情况,第一时间帮其制定了帮扶和学业计划。一方面,在经济上,帮他申请了国家助学金以及申请了勤工助学岗位。另一方面,在学习上,及时与学院沟通,为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学业计划。首先,从思想上,开导学生使他意识到学业基础差并不代表学习能力差,要比别人更用功才能赶得上;其次,联系专业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小胡同学制定学业追赶计划;再次,动员班级同学,积极帮助小胡补习功课,另外,积极联系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案例3:定向走访重塑学生心理。蔡镇,男,2016级物联网专业学生,家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父母离异,离异后他判给了妈妈抚养,两年前,母亲查出了宫颈癌,家里还有一个姐姐在读研究生,因为母亲身患癌症造成家庭经济困难,但在过去的一年里,由于母亲的患病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蔡振变得沉默,虽然他口头说他会度过难关的,但是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始终难以相信母亲得了重病。
走访后,一方面,我们给蔡振进行了心理层面的人格塑造,更加关心和关爱这名学生,并建议他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更专业的指导,以帮助其恢复自信;另一方面,给予他经济上的扶持,同时为他推荐学校勤工助学岗位。通过一系列帮扶,让蔡振认识到自己意志的消沉并不能够改变现状,只有自己的坚强才能让妈妈看到希望。
案例4:定向走访就业困难学生。安海霞,女,2014级学生,家在甘肃省秦州区玉泉镇杨何村,该生家庭主要以务农为生,没有种植经济作物,父母年轻但文化水平较低,且父亲积劳成疾,目前基本上丧失了劳动力,家里一共姐妹3个,都在读书,家里经济困难,负担大。但现在对安海霞来说,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自己的就业问题了,因为急需改变家里面的状况,因此对于即将到来的就业也感到压力愈加的重。
走访后,首先,我们对安海霞进行思想教育,帮其分析了他所学的专业以及他本人的优势和劣势,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变压力为动力。其次,与我校就业服务中心的老师联系,有针对性的帮学生制定就业指导方案。最后,在为学生申请了国家助学金的同时,考虑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补贴以及就业服饰方面进行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