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天有25个小时,多出来的那一个小时你会用来干什么?是会把书本再看一遍,陶醉于知识的世界;还是会好好休息,放松放松疲惫的身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但是舞台上的王小明,却有25个小时。而他则把这多出来的一个小时用来寻找迷失的自我,寻找他因为贫困丧失的自信。
王小明,来自偏远山区,一个靠勤工助学和国家助学金生活的大学生。他不仅是我在心理剧《第二十五小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我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
“看着我手中的这块怀表,我数到3你就会睡去。‘1’‘2’‘3’”……
舞台上的王小明一直因为自己贫穷的家庭而自卑,因为自己领取国家助学金而羞耻。剧目的一开始,心理老师对有心理问题的王小明进行催眠,希望通过催眠疗法给他带来帮助。当心理老师数到3的时候,幕布开始慢慢地打开,聚光灯也突然地亮起来,摄像机更是直直地对着我。我知道,这一刻舞台是我的主场,我就是王小明。
我来自农村,小的时候村子里时不时会有戏班子来表演,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在我眼中,表演不仅能够提升锻炼自己,还能启迪激励他人。我的第一次登台表演,是高二的文艺汇演,演出不算成功,但是我演的哈姆雷特却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通过我的诠释,观众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哈姆雷特式的多疑、彷徨、绝望和偏激。进入大学之后,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校话剧团,每天晚上的话剧排练、每个星期的演员培训都给我快乐,让我满足。
在舞台上,有的时候我是《暗恋桃花源》里面对乱世无能为力,只能感叹“东北,不是你想回就回得去的”的云之凡;有的时候我是《雷雨》里摇摆不定、懦弱忧郁的大少爷周萍;有的时候我又是《压迫》里坚决反抗封建文化、提倡思想解放的男房客……每一部话剧、每一个角色都能带给自己不同的体验,每一次排练、每一场演出都能经历另一种的生活:
“这首歌我想唱给我远在山区的妈妈,我希望她能为我感到骄傲‘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
……
“你有没有觉得小明和以前不一样了?”
“对啊,你也发现了?我觉得小明现在越来越自信了,他再也不害怕参加班级活动了。”
舞台上的王小明开始变得自信,他的学霸室友和富二代室友都感受到了他由内而外的散发出的自信,也都为他的转变而欣慰。
我还记得,当初心理委员在班里面招募心理剧演员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报了名。我知道心理剧会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来,以表演的形式向观众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传递校园正能量。
上学以来,我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帮助,我才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所以我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知道不仅仅是我,社会上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对象,很多西部地区、贫困山区的孩子更需要得到关爱和帮助。我知道,有的时候也许只要一滴水,饥渴的树苗就不会枯萎;只要一丝关怀,受伤的翅膀就能展翅翱翔;只要一缕温暖的阳光,幽暗封闭的心窗就可以被叩开。
我想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剧本,我想告诉大家:虽然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虽然我的家庭没有给予我厚实的财富,但正是这些虽然,给了我努力去改变家庭的决心。我想告诉所有的寒门学子,家庭困难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更不应该因为受到过社会的帮助、因为领取了国家助学金而感到羞耻。国家助学金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则是精神上的鼓舞,我们应怀着感恩的心,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为什么要羡慕别人呢,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舞台上的王小明终于也想明白了:身为贫困生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他应该坦然面对现实,理性看待别人拥有的一切,自信自立、自强不息,凭借自己的能力赢得老师同学的尊重。
“小明,其实,其实,我一直觉得你特别优秀。”
当小明心中的女神小美肯定小明表现的时候,《第二十五小时》这幕剧也到了要结束的时候。小明也成了别人眼中充满自信的“成功人士”。
表演结束回到后台,映辉突然对我说:“四金,我在王小明身上看到了自己,我觉得自己就是剧中那个自卑、胆小的王小明,但看了你的剧,我觉得我也可以像小明一样变得越来越自信的。”我静静地看着他,我不知道原来在我眼中这么优秀的他也有过自卑挣扎的经历,可能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自信满满的吧。
“嗯,你一定可以的,我们都会像小明一样自信、一样成功的。”
比赛结束,剧组所有人站成一排谢幕的时候,我看到了台下同学们肯定的眼神,听到了他们赞赏的掌声。我相信大家不仅仅是在为我们精彩的表演喝彩,也是在为王小明的成长欣慰。我知道台下可能还有很多的张小明、李小明,他们都和王小明一样,来自农村,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也许他们现在都还是那个自卑的王小明,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都会像王小明一样,都会像我一样,能够笑对生活,能够让苦难的生活开出花,能够在疲惫的生活中坚持自己的英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