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贫寒,保送交大
我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市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小时候家庭贫困,父母一直教导我说,唯有努力读书才能有出路。我谨记父母的教导,一直都保持着不错的成绩。中学时对自然科学有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数学,常常会为了一个问题思考好多天。还没有学习过排列组合时,我在研究“数矩形的个数”的问题时意外地得到了组合数公式,这让我高兴了好几天。
2007年,我辗转来到另一个城市,就读于绵阳南山中学,开始独立的学习和生活。高一时我就加入了学校的物理竞赛班,平日里在原有的班级上课,节假日就开始了竞赛班的学习。由于竞赛大纲涉及大学的物理知识,老师在短短一个学期里讲完了高中部分,我们则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进行练习。高一下学期的一个中午,5.12大地震袭击了我们的城市,那天晚上我们睡在操场上,听说了有同学家人在震中区域生死未卜,触动很深。学校决定停课一个月,我利用这段时间全心投入物理竞赛的学习,和当时的高三一起,在操场上上课,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睡觉。我和竞赛班的同学常常会为了一个问题激烈讨论几个小时,各自发表自己看法,再查阅物理学专业书籍,得到满意的解释才善罢甘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学习这么多内容,我做了大量的习题巩固,常常忘记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多之后我获得省级赛区一等奖,最终进入全国决赛获得三等奖,保送到梦寐以求的上海交通大学。
二、心系物理、用心科研
2010年9月,我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虽然保送到交大时我可以选择任何专业,但我没有选择当时最热门的机械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与电力工程学院里的专业,而是选择了我最感兴趣的物理学专业。物理系老师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获益匪浅。大一第一学期的力学课上,我发现一道课后习题会有一般解,经过两周多的思考推演,我得到了这个解。我将我的推演写成了五页纸的小论文,这是我的第一个课程小论文,我也因此获得了力学课程满分的成绩。
大二刚刚结束,我进入了物理系的宇宙与粒子物理实验室,做一个小小的课题“搭建一套基于冷阱和残余气体分析仪的氙气纯度测量”,这个系统是为PandaX暗物质探测实验提供低本底的氙气。在做这个课题时,老师给我了很大的自由空间,让我自己去决定很多事。一开始,我很不熟悉真空系统的性质,经常请教学长和老师,到后来我可以独立地操作整套设备。两年之后,这套系统基本达到了PandaX实验所需要的超低纯度测量要求,12个数量级的灵敏度。我将这两年里所做的研究作为我的毕业设计答辩的课题,并顺利通过答辩。
2014年9月,我以优异的成绩直升本校的博士研究生。第一年里,我认真学习博士生基础课程,同时安排时间积极投入到科研中。到目前为止,共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和Physics Letters B。另外还有1篇第一作者论文正在审稿中。为增进物理系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去年年底我发起了量子场论讨论班,每周由一名同学讲一个主题,大家在讨论班里讨论目前热点的科研问题,共享科研动态。
三、饮水思源、助人自助
然而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消费水平对于一个从山村里来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高了,入学没多久,我就通过做家教和勤工助学获得部分的生活费而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大一大二的时候,我每周末都要五六点起床赶到徐家汇给中学生补课,或者是骑着自行车来回于各个宿舍楼让值班学生签字。后来得益于交大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政策,我每年都申请到了助学金,比如香港道德会,金清扬助学金等。2015年,我更是有幸获得首届唐立新奖学金和助学金。我非常感激,这些助学金让我度过难关,我也能够更加专注于我的学业。
学习和科研之余,我也积极参加学生工作。从大二到大四,我作为班长,负责班级的各种事务。组织班级风采大赛,并带领班级获奖。我也喜欢志愿服务工作,从世博会志愿者小水滴,上海马拉松志愿者,到志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现阶段我还是班级理事,负责联系本科2010级的校友。获得助学的同时回馈学校和社会,我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在这些志愿服务中,努力让爱心传递下去,我也很快乐。2016年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登山队老队员,带领7名同学登顶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海拔5588米的那玛峰雪山,为交大120周年校庆献礼。我热爱攀登运动,登山使得我更加认清生命中那些最本质的要素,下山之后的安逸生活与登山的艰苦形成强烈的反差,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给予我极大的幸福感。
我想以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这是费恩曼去世前留在黑板上并且被圈起来的一句话“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我不能创造的东西,我就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