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题记
出高考成绩的那一晚,母亲一直守在手机旁边,她正襟危坐,目不转睛。只有我知道,她等的不是一个成绩,而是全家这么多年唯一的希望。
灯光下母亲佝偻的背影,就像冬日树梢上枯黄的树叶,颤颤巍巍。
这是我的母亲,世间最伟大也最美丽的女性。
尽管苦难总对她来说总是不请自来,但她从未妥协,一直用瘦弱的肩膀为我谋求最好的条件。
看着对这个家来说根本不可能负担的起的高昂的学费,我没有更多的想法,放弃是我唯一的选择。良久,母亲小心翼翼地叠起通知书,嗔怪道:“还愣着呢?快去看看要准备什么呀!”刹那间,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于是一屁股从床上跳起来席地而坐,开始研究这张沉重的通知书。依旧清晰地记得当时有一张纸给了我无限的希望。“助学金、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等等的奖励让我对无可奈何的现实又多了一点点斗争的勇气。
进入大学之后,我情理之中的成为了贫困生,因为拥有那个叫做“低保”的红本,我成功享受了一等助学金的待遇。每一个月当自己囊中羞涩的时候,助学金会准时出现,它解决了我每个月基本的温饱问题。每个月我都享受着助学金带给我的福利。在这样一个追梦的青春里,助学金告诉我每一个梦想都是平等的,每一个梦想都是值得被尊敬的,不是现实支撑了梦想,而是梦想支撑了现实,让梦想比现实高那么一点,那么你就会明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它的确还有诗和远方。
记忆里故乡毛坯房上的炊烟久久不散,我却总是碰不到它真实的温度。
故乡于我,再难入梦。母亲于我,愧疚不已。
我渐渐意识到:大学的意义,于一些人而言,是蝴蝶的幼虫完成了蜕变,从此飞向海阔天空,畅游河山万里。但对我而言,恰恰相反。我不是会高飞的蝶,只是一只小小的蜗牛。
背上的壳温暖又沉重,满载了一家人殷切的期待与信任,
背上的壳坚硬又脆弱,安放着一个农村女孩,她和她高傲的自尊心。
在来到上海建桥学院之前我不曾知道什么叫做梦想,但我喜欢痴心妄想,特别喜欢畅想自己拥有百万之后的生活。我的朋友常常告诉我,电视剧里,像我这种整天痴心幻想做白日梦的人,最多只能活两集。我,已经相当幸运了。
记得北大励志短片《星空日记》中有这么一段话:“摘一颗星星,首先,你要有一把梯子。然后,你要有一个夹子,星星很烫,不能直接用手摘。”这句话被无数次地改编,起初,我认为“想要成功,必须摆脱贫穷”。现在,我明白:“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因为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助学金”这样的万一。在追梦的路上,越努力的人总会越幸运。
助学金带给我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的鼓舞。我一直问我自己“你在等待什么?”无论多么难,我告诉自己我能坚持下去完成我的目标;我要拯救自己,从现在开始振作起来;我要直面生活的恐惧,让自己强大起来。
大学两年,每天我都坚持早起,早早到图书馆或者教室进行晨读,晚自习后我也会选择留在自习室遨游书海,在书中遇见英雄;在书中丰富知识;在书中强大内心。
除了尽力弥补自己在学业上的不足,我也竭力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周末、节假日我总会沉浸在兼职的世界,或者是在烈日暴晒下发传单;或者是千里迢迢,转站几小时去市中心家教;或者是在闷热酸臭的厨房里清扫卫生;又或者是在人潮拥挤的餐厅里面当服务员。所做不为其他,只是为了不再向这个贫瘠的家庭压上最后一根稻草,做一个独立且优秀的人。
倚赖同学老师的认可,也凭借自己些微的努力,大一时我有幸获得校级特等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大二时荣获上海市奖学金和校一级奖学金。两笔高额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为我的学业和生活提供了极大助力,帮助我减轻了学费上的负担,也避免了很多生活上可能出现的尴尬。
现实的磨难和精神的高度紧张,使我能理解国家和政府颁发这份助学金的出发点:于国家而言,祖国现代化建设亟需一批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给予每一个可塑之才崭露头角的机会,这是强国所以昌盛且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据;于小家而言,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往往正是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梦想是大地之灯,祝福是最长的河,我将执此烛火,继而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