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 马晨依
指导教师 罗英
我自小就在浙江海宁的农村长大,是个不折不扣的乡下姑娘。我们村儿被一片绿意包裹着,四周都是种满水稻的田野、开着黄灿灿油菜花儿的菜地和矮矮的小山坡。虽说的确是风景宜人、景色秀丽、空气清新。可就是太过偏僻,只有一条泥泞、凹凸不平的小路通向外界。出门买点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骑一个小时的三轮车,一路颠颠簸簸地到洗村镇去买。近几年改革的春风吹拂到了这座小村庄,我家附近也出现一些小型的便利商店,泥路铺上了水泥变得平坦了,方便了许多。可还是没有摆脱掉贫穷、偏僻、落后的帽子。
爸爸妈妈来繁华的上海打工,我也跟到上海读书。可是自卑的我再怎么努力也一直不如城里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如此。因为自己没见过市面,很多东西都不懂。记得刚来上海读书那会儿,有电脑课。村里没电脑,别说碰了,就是见都没见过一次。我急得一个头两个大。同学们见我傻呼呼地坐着也不知怎么开机,就用异样的眼神瞅我,还用嘲讽的语气问我有没有玩过电脑啊,我只能低头不语,他们“嘎嘎”地笑起来。上厕所洗完手,我模仿着同学把手伸到一个白盒子的下面,“哄”的一声,我被吓得叫起来。同学们又向我投来异样、嫌弃的眼光,撇着嘴说“怎么连烘手机都不知道”。我知道我一定是又出丑了,整个脸都羞红了。我学习打不起精神,平时像只小兔子,一有风吹草动就心慌。我老觉得同学们在窃窃私语我的傻,自卑像蚕茧一样包裹着我小小的心灵,觉得自己就是同学们口中的“外地人”“乡下人”。
初三毕业班,几乎天天考试,结果总是不尽人意。我开始自甘堕落,自暴自弃不想学习。上课没有心思听讲,作业没有耐心完成,老师的话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九年的小学初中生涯。
中考我接到了逸夫职校的录取通知书,我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可以说是在逸夫,我心中的那盏灯重新被点亮了,班主任通知我,因为我是双农户口,有学费减免政策!这个消息如二月里的春风似乎轻轻地触动了我麻木的心灵。我低垂的头抬起来了,我略弯的脊梁挺起来了。感谢学校,感谢国家,感谢这项政策,我这才知道原来在我身后帮助我支持我的,不是只有家人,还有学校,还有国家。我愧疚,我怎能就这样自暴自弃,这样不堪一击呢?!我在心里暗自发誓:不该消沉下去了。
这项政策,这些钱,又重新垫起了我的脚跟,让我可以再次昂首挺胸,是啊,有这么多人的支持我又有何畏惧,有什么好自卑呢!
这项政策,这些钱,给予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资助。让我感觉是城市向农村伸出的双手,是城里的孩子对村里的娃娃伸出的双手!
这项政策,这些钱,同时也赋予了我一个责任。是时候站起来了,不能让在身后帮助、支持我的人失望。让社会,让自己失望了!
农村已在不断发展更新,而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更应该自强不息,努力向上,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带着感恩的心我踏上新的征程,所有的阴霾散尽,美丽的景致填满双眼。我渐渐学会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情,不断地自我鞭策,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真诚地帮助同学。我收获了老师的信任,同学的认可,我破天荒地得到“三好积极分子”的荣誉称号,荣幸地被推选进入了学生会,我经常代表学校“抛头露面”——检查校容校貌、班级卫生等。被喜悦包围的我更加严于律己,以“奉献校园,服务同学”为宗旨,做到待人正直、公正办事、虚心好学、广纳贤言、有错必咎,真正做到一心一意为同学们服务。
对于职校生而言,专业是生命,是谋生的技能,是吃饭的本领。我紧抓专业课学习,毫不松懈。一年一度的招生会上,我以姣好的外表、敏捷的思路、过硬的专业技能被专业老师推荐为学生代表,在新生家长面前操作软件,介绍我校的特长,汇报展现逸夫学子的风采。职校的盛事——两年一度的星光计划,经过层层选拔,作为低年级学生代表的我又荣幸地参加了星光计划展览活动,我协助老师布置作品的展示区,按照不同风格分区域摆放,让每一件展品以最佳的视角面对来宾挑剔的目光,从放学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双休日也在世博非洲馆——我校美术专业展区度过。在展示作品的同时,我也在展示自己的“内功”,展示对学校对社会的感激之情!我没有辜负党和国家、学校和老师的培养!
每当走进教室,我总会提醒自己:这宽敞的教室、这厚实的书本,不只是教室和书本,更是希望、是满满的关爱、是我的责任!我在逸夫再次扬帆起航,我用技能成就美好未来。我用热情、真诚的心,用实际行动去感恩逸夫,为校争光;饮水思源,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