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套路深似水,绝非你想的那么简单!

发布时间:2017-04-18 浏览量:0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易班官微


校园贷套路深似水,绝非你想的那么简单!

2017-04-04 海洋易班

节假日到了,小鱼相信大家都不希望出去玩的时候,突然碰到掏空腰包的情况~但是最近校园贷风险不知道大家都了解吗?

十“贷”九诈,慎入

近日,湖南一学生会主席因骗取同学信息网贷近100万而被拘,上月刚刚破获的诈骗案为何再次重演?值得深思!


不得不说:当下“校园贷”已经面临“人人喊打”的局面!Why?由“校园贷”引发的安全危害一次次刺痛着我们的神经!


真心想说:关于校园贷的危害,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借贷好比吸毒,一旦陷入,无法自拔。



在百度上搜索“大学生分期贷”,众多网贷平台一涌而出,各种诱人词条纷纷霸屏:“最快3分钟审核,隔天放款”、“只需提供学生证即可办理”、“学生贷款找XX,额度高,到账快”。

“零首付”、“零利息”的骗局

别看大学生都在接受高等教育,但可笑的是大部分连利息都算不清。以为自己省点生活费,做些兼职,就可以还上贷款,但是你要考虑到你是等额本息还法,校园网贷玩的可不是这一套。

听不懂?小鱼我给你算算。

以XX贷为例: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百度

那么,这个月息0.99%到底是怎么个算法?究竟要还多少钱?

举个例子,假设小鱼借了1.2万,以1年为期。

按名校贷官网的还款方式,小编每个月要还1118.8元,一年要还13425.6元。利息是1425.6元。(12000/12+12000X0.99%)*12)

是不是感觉不是很多?

那为什么说无法自拔呢?

调查显示,选择从其他平台进行贷款,以归还已有欠款的女生人数为0。而3.77%的男同学选择了这一冒险做法: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极易演化成“越滚越多”的情况,甚至引发悲剧。

是不是!是不是!是不是!

有图有真相,借新贷换旧贷,你让他怎么自拔!


活生生的事例都在这了,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中校园贷的毒!

6月,校园借贷3500余条“裸条门”照片、视频曝出。


5月9日,长沙火车站,一大学生手拿一叠银行流水账单陷入沉思。过去半年间,他向20余家网络借贷平台和私人借贷公司借款10余万元,家里已无力偿还,频繁收到威胁短信。


5月6日,“不还钱不准走人!”,正在学校上课的南昌某高校大学生小谭(化名)被三位在贷款公司工作的男子强行带至公司一房间内,遭限制人身自由30多个小时。这起非法拘禁事件,源于小谭半年前办理的分期贷款业务:期限为一年,年利率高达36%。

3月,因为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学生,从金融平台获得贷款因无力偿还时跳楼自杀。

虽然小鱼不能拯救世界,但我还是很棒棒得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应对知识~

一不要“沾惹”校园贷

要高度警惕并学习掌握校园贷 “三大危害”知识并举一反三,对使用不良校园贷特别是对“校园贷诈骗”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性,尽量做到不使用、“不沾惹”校园贷。


二不要“非理性”消费

要建立安全、理性、科学的消费观,拒绝受盲目攀比、虚荣心、贪小便宜心理驱使可能导致的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行为,对于一些临时性的需求,可通过学院、家庭等渠道合理解决,不要轻易使用校园贷款。


三不要“走向极端”

对于正在使用特别是那些正在遭遇校园还贷压力或被校园贷诈骗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要在第一时间把自己使用校园贷的情况信息反馈给父母、学院或保卫处,以便让他们掌握情况并加以安全防范。切不可冒险进行拆东墙补西墙的还款做法或者采取极端的解决办法。

那么

是否应该全面禁止所有机构向学生提供信用贷款?

校园学生能否信用消费?在中国的学制下,多数大学生都满18周岁。按照中国法律,大多数大学生已然拥有完全的民事责任能力,所以不能“一刀切”地剥夺他们获得信用贷款这种金融服务的权利,这是“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

校园贷的本意是通过资本的合理流动,来解决大学生在自我提升和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但由于监管不力、缺乏规则、大学生自身消费观念扭曲等种种原因,作为P2P蛮荒时代的产物之一,乱象丛生的校园贷对大学生竟从扶持变成压榨。不谙世事的大学生,稍不留神就将处于审核过宽、高息重费、暴力催收等各方蛮力的挤压之下,一旦迸出鲜血,喷溅在高校净土,难免触目惊心。

金融机构应该综合学生过往的信用记录(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信用记录)、收入情况(少数学生有稳定的奖学金和兼职收入)、家庭支持力度等给出是否发放信用卡、授信额度有多高的判断。这也是信用发达社会,大学生很难获得信用卡和信用贷款的原因。另一方面,涉事金融机构发放如此巨额的贷款,在贷款人真实性审核、还款能力评估等多个方面出了纰漏。

正常的校园金融生态应该是:债务违约的大学生自己承担责任;违规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自担亏损;但金融监管部门要做好金融教育,及时惩罚金融机构滥发贷款于前,利用暴力、株连手段追债于后。“校园贷”固有其风险,但它不能,也不该是高利贷。监管部门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校园贷行业暴露的种种问题,折射出资本与公益的彼此抵触,校园与社会的相互入侵。但这些并非天生矛盾,相信通过大力监管和规则完善,校园贷可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上海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86-21-64829191 地址:徐汇区冠生园路401号
南京君度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4
沪ICP备11012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