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精准支持机制

发布时间:2017-11-17 浏览量:0

构建“引领·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精准支持机制

近年来,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呈较快增长趋势,已经成为高校里一个十分重要的群体。华东理工大学自2001年开始接受中南民族学院(武汉)新疆民族班学生开始,已经陆续招收了15届民族班学生。2010年以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导下,学校不断改革创新,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激励学生砥砺青春成才报国,通过学业支持、身心关怀、经济帮扶等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建立健全管理队伍、管理条例、管理机制等助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形成了“引领·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少数民族成长成才精准支持机制,培养了一批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少数民族专业人才。

一、   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明确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丰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激励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成才报国的人生目标。正确的政治导向是行动“罗盘”和工作“指南”,就是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少数民族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少数民族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树立成才报国的人生目标。

构建精准的服务和管理机制,保障经济生活和疏导心理压力,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动力。精准把握每个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心理、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就业意向等动态,建立精准服务机制,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有效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期待。建立精准保障机制,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后顾之忧,提升学习效力。充实思政管理队伍,建立精准管理机制,坚持“严、爱、细”原则,切实提升管理实效,激发其学习动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分层分类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按国家需求和社会需要成长成才。始终把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融入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在整体谋划、合理定位、分层设计、分类实施的基础上,注重过程管理,精准支持。针对当前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在普遍教育的同时,准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精准发力,重点在理想信念教育、学业支持等方面下功夫,注重思想引导,不断丰富实践教育活动,有效激发其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

二、   构建“引领·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精准支持机制,全面培养少数民族学生

1、以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为引领,激发学习动力

“一体两翼”式的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成才报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体”、以“形势与政策大讲堂”、“汇贤讲堂”为“两翼”,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价值引领,激励少数民族学生砥砺青春。以“文化融合”促进相互了解,转变“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让每个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关怀与责任。通过“少数民族文化博览会”展示各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歌舞文化、民族饮食文化,促进各民族师生交流交融,增进各族学生间的相互了解、文化融合、相互激励。通过小规模、高频次、休闲式、互动式、体验式等“谈式”教育的“通海茶叙”少数民族教师系列专场活动,“浸润式”的引导、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珍惜大学时光、成长成才、砥砺青春。

丰富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与教育同向同行。结合“烈士纪念日"、国庆节、“国家宪法日”、“国家公祭日”、建党、建军周年纪念等重大节日、纪念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和专业教学相结合,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把学业进步和成才报国结合起来。通过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少数民族学生深刻理解“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引导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家乡。

2、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管理育人,提升学习能力

建立“学校职能部门-学院工作小组”、“专职辅导员、班导师、学生骨千”的全员育人大统战工作队伍。学校党委常委会每学期专题听取少数民族学生情况专题报告,研究部署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校级层面,学校成立了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党办、统战部、学工部、教务处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院级层面,成立院党委书记任组长,副书记、辅导员、班导师等参加的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小组,探索形成了“学校职能部门-学院工作小组”、“专职辅导员、班导师、学生骨千”全员育人的“大统战”育人格局。针对近些年来少数民族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特征,学校2011年起,建立引智机制,先后与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等四所高校联系,建立互派师资交流机制,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坚持“民汉合住”、“混合编班”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全程导师制”、“朋辈互助团”、“学霸小课堂”等方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改善学习习惯、缩短学业差距。学校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和管理上采取“民汉合宿”和“混班教学”的模式,加强不同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并组织了11个相关学院创设了“3+1+x”少数民族学生帮扶项目,全面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帮扶工作。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问题,邀请教学名师开设课程辅导班,建立少数民族学生与少数民族教师一对一结对机制,建立“学霸小课堂”让学习优秀学生为少数民族学生定期课程辅导,通过精准学业支持,少数民族学生“第课堂”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成绩取得可喜效果,奖学金获得率从24%提升到36.2%。

奖、助学金评优等制度、“预警式”帮困资助模型、开放式清真餐厅等模式创新,鼓励和支持并重,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之忧,使其更加投入专业学习。我校在上海市高校中率先设立了本科生民族班奖学金,并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和共建渠道,设立了觉群助学金、吴明福助学金、民族联助学金、“阳光育人计划”等少数少数民族学生资助项目,在各类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动力,五年来累积发放奖助学金150余万元。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校内消费模型,以协同过滤算法对“校园一卡通”消费数据进行动态拟合,从家庭经济排摸、个人消费水平数据监控等多方位由滞后帮扶转变为“预警式”精准帮扶,五年来帮扶资金达100余万元,有效保障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为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饮食单一及抱团现象,学校后勤部门建立开放式清真餐厅,通过丰富菜品,满足民族学生生活需求,引导民汉学生在就餐过程中相互交流交融,有效激励少数民族学生更加投入专业学习。

3、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增强学习效力

满足成长心理需求,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疏导少数民族学生各项心理压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创业就业等产生的心理压力,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三级教育网络”,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增强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五年来少数民族学生因心理问题发生的突发事件0起。

满足能力提升需求,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指导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志趣。创设能力达成为目标的实践实训体系,通过建立“课程-讲座-团体辅导一个案咨询创新创业工作室”等多项互补、点面结合全过程的少数民族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在校生创业,努力激发民族学生潜能,培养民族学生志趣,优先吸纳具有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其中。目前在校维族学生木纳瓦尔的“喀热宛工作室”已经入驻,并享受免租金和水电等的优惠政策。

满足未来发展期待,提供精准就业指导服务助力少数民族学生实现成才报国。针对不同阶段少数民族学生需要建立覆盖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职业发展和生涯指导体系,细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方向,针对性举办《简历制作与面试经验分享会》、《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等专业培训,构建“生涯教育-职业咨询-就业引导简历指导岗位推介-跟踪服务”的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逐年提高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让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来100%,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成才报国。

三、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并涌现一批先进典型

少数民族学生精准支持机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在精准引领、服务和管理,有效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其成长成才,取得诸多成效:学生奖学金获得率从24%提升到36.2%,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来100%,公务员录取率每年也不断提升。同时还涌现一批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典型, “共育化工菁英奖”、“上海市未来之星科普知识大赛三等奖”、“普莱克斯社会实践建模大赛三等奖”获得者2011级开赛尔·艾斯卡尔,主动利用寒假返乡机会,到居民社区用维语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级苏巴提·吾布力哈斯木,2013级艾孜来提·艾力两位同学积极投身国防事业,2012级希尔艾力·伊卜拉伊木因创新能力突出荣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奖者,在校维族公益创业典型木纳瓦尔·木沙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和“2016 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其事迹受到《人民日报》《新民晚报》《新疆日报》《巴音郭楞日报》以及央广网、上海教育新闻网、新疆网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上海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86-21-64829191 地址:徐汇区冠生园路401号
南京君度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4
沪ICP备11012013号